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深刻領會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的重大意義
發布日期:2023/11/30 22:10:26 | 瀏覽次數:6629 來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為新時代新征程貿易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時代大勢,順應歷史潮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國對外貿易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分別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貨物與服務貿易總額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位,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貿易結構不斷優化,貿易效益顯著提升,正在向貿易強國邁進。過去我國經濟騰飛離不開貿易帶動作用,未來貿易仍將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建設貿易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這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一方面內循環牽引外循環,塑造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另一方面外循環促進內循環,在參與國際循環中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內外循環的順暢聯通。對外貿易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樞紐。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就是要更好發揮貿易對商品和要素流動的載體作用,促進市場相通、產業相融、創新相促、規則相聯,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高綜合競爭力,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在更高開放水平上形成良性循環,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由“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出口還是進口,都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外貿主體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超過1.8億人,增加了居民收入。2021年我國進口超過17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已提高到11.9%。大量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資源進口,既滿足了產業升級的需要,也滿足了消費升級的需要。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就是要堅持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提高出口質量效益,更好發揮對外貿易在穩就業、穩經濟上的重要作用;通過擴大優質產品和服務進口,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這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動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經濟格局持續演變,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有關研究表明,10年來“世界開放指數”不斷下滑,全球開放共識弱化。近年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呈現本土化、區域化、短鏈化趨勢,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后這一趨勢加劇。一些國家推動脫鉤斷鏈,把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國際經貿往來是推動經濟全球化持續向前的正能量,是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穩定器。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就是要拉緊與世界各國的利益紐帶,發揮好經貿“壓艙石”作用,擴大開放合作,促進互利共贏,化解風險挑戰,增加回旋余地,贏得戰略主動,更好地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
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務實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自古以來,和平發展往往伴隨著貿易繁榮,貿易繁榮又促進了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比如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各國經濟深度融合,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成為時代潮流。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就是要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通過進出口滿足各國人民生產生活需要,讓全世界分享中國大市場,推動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產業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促進共同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