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深圳可電話提取公積金
發布日期:2013/8/22 16:53:29 | 瀏覽次數:4209 來源:深圳新聞網 導語:除了拍賣地塊,前海還在做什么?前海管理局副局長李強透露了前海發展的路線圖,尚未全部落實的“前海22條”有部分條款突破在即。
再過幾天,前海就滿三周歲了。
這三年來,前海面臨的金融環境與早前大不相同:外匯占款下滑,資金面日趨緊張,資本流動越發不可測,新興市場繃緊了神經;包括上海(樓盤)自貿區在內的“小伙伴們”接續出世,一起競爭金融改革的“頭啖湯”。
除了拍賣地塊,前海還在做什么?接受本報采訪時,前海管理局副局長李強透露了前海發展的路線圖,尚未全部落實的“前海22條”有部分條款突破在即。“政策條文有很豐富的內涵,每條都足夠我們進行大量的嘗試和探索。”
但金融的風險特性和形勢的復雜,決定了前海仍需艱難探索;決策層的風控水平,或是各金改新區最核心的競爭力。
前海發展“四部曲”
2010年8月,國務院批復《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宣告前海的誕生。對這片“特區中的特區”,人們有不同的解讀。
“有人說前海要做國際金融中心,我們不認同。”李強說,“深港融合帶”才構成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前海要做深港融合的“焊點”。
定位明晰,路怎么走?
李強給記者描述了前海的發展邏輯:首先是集聚境內外的機構、人才和資金,此時稅收優惠很重要;然后是創新,即貫徹“前海22條”里的金融改革8條;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會碰到政策天花板,因此第三階段是用好國務院批準的“先行先試”,在利率、跨境模式乃至監管體制上進行突破;最終階段是實現“特定區域內、良好管控下的金融自由”。
所謂“前海22條”,即2012年國務院58號批復函里提到的22條措施,是理解前海改革框架的關鍵。
22條中有8條為金融改革措施,其中6條涉及境外機構、資金的引進,這也是前海金改的深水區。另外14條分別涉及稅收優惠、人才機制、法律合作、教育醫療及電信方面的改革,主要服務于金改8條。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提出,前海22條要力爭在今年年中全落地,但后來有6條延遲批復;6月末的陸家嘴論壇(官方站)上,前海管理局負責人表示剩余6條最快可在7月上旬出臺,但至今仍無下文。
其中,由財政部制訂的稅收優惠目錄在延遲之列,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減免15%的企業所得稅。這加重了境內外機構的觀望情緒。
“不必太關注具體條文的通過與否。批復的條文還需要推進,沒批復的也不是就不能爭取。”李強說,“每一條都有豐富的內涵,足夠我們去探索。”
他透露,目前進展較順利的是“在CEPA框架下適當降低香港金融企業在前海的準入條件”,可能在下半年“CEPA補充協議十”簽訂時落地。
引資風控難題待解
前海、橫琴以及新近設立的上海自貿區,被市場賦予了金改探索的厚望。但金融業的風險特性,注定了金改必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一名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近期資本流動的不確定性增強,外管局密切關注金融風險,對待金改的態度亦更為謹慎。
譬如,前海金改8條中有3條涉及“引資”:允許前海探索人民幣回流渠道;支持香港銀行機構對前海的企業和項目發放人民幣貸款;支持在前海注冊、符合條件的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上海自貿區亦提出建立自有外匯管理體制,在區域內進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先行先試。
“高層最擔心境外資金進來后,以試驗區為通道流入內地,或挪作他用,沖擊內地金融市場。所以前海、橫琴等地的引資項目都是逐單審批、嚴格監控。”前述人士說。
他表示,國內多個“金改試驗區”的政策相似,所遇問題亦相同。“小區域實施利率市場化等于雙軌制,央行不支持。資本項目可兌換、中資銀行離岸業務準入、中外合資和有限銀行牌照等等只能是個案操作,不是普惠政策。”
經濟學家林毅夫亦撰文表示,資本項目可兌換分外商直投、銀行借外債、向外資開放資本市場三個層次——前者有利經濟發展,容易管控,現已開放;銀行借短期外債投入長期項目,是亞洲金融危機的誘因之一,弊大于利;開放資本市場雖有利人民幣“走出去”,但資本大進大出,非常危險。
在貿易順差相對平穩的背景下,今年5月外匯占款驟降,6月、7月更錄得數百億元的負值,顯現“資本外流”苗頭,監管層的謹慎不無道理。金改新區的競爭,核心或在各區決策層的風控能力。
李強則表示,前海金改仍在穩步推進,條文延遲批復更多是受制于技術問題,應該很快有進展。來自管理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前海完成跨境人民幣貸款審批72.5億元,獲批入區企業近1300家。
再過幾天,前海就滿三周歲了。
這三年來,前海面臨的金融環境與早前大不相同:外匯占款下滑,資金面日趨緊張,資本流動越發不可測,新興市場繃緊了神經;包括上海(樓盤)自貿區在內的“小伙伴們”接續出世,一起競爭金融改革的“頭啖湯”。
除了拍賣地塊,前海還在做什么?接受本報采訪時,前海管理局副局長李強透露了前海發展的路線圖,尚未全部落實的“前海22條”有部分條款突破在即。“政策條文有很豐富的內涵,每條都足夠我們進行大量的嘗試和探索。”
但金融的風險特性和形勢的復雜,決定了前海仍需艱難探索;決策層的風控水平,或是各金改新區最核心的競爭力。
前海發展“四部曲”
2010年8月,國務院批復《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宣告前海的誕生。對這片“特區中的特區”,人們有不同的解讀。
“有人說前海要做國際金融中心,我們不認同。”李強說,“深港融合帶”才構成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前海要做深港融合的“焊點”。
定位明晰,路怎么走?
李強給記者描述了前海的發展邏輯:首先是集聚境內外的機構、人才和資金,此時稅收優惠很重要;然后是創新,即貫徹“前海22條”里的金融改革8條;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會碰到政策天花板,因此第三階段是用好國務院批準的“先行先試”,在利率、跨境模式乃至監管體制上進行突破;最終階段是實現“特定區域內、良好管控下的金融自由”。
所謂“前海22條”,即2012年國務院58號批復函里提到的22條措施,是理解前海改革框架的關鍵。
22條中有8條為金融改革措施,其中6條涉及境外機構、資金的引進,這也是前海金改的深水區。另外14條分別涉及稅收優惠、人才機制、法律合作、教育醫療及電信方面的改革,主要服務于金改8條。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提出,前海22條要力爭在今年年中全落地,但后來有6條延遲批復;6月末的陸家嘴論壇(官方站)上,前海管理局負責人表示剩余6條最快可在7月上旬出臺,但至今仍無下文。
其中,由財政部制訂的稅收優惠目錄在延遲之列,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減免15%的企業所得稅。這加重了境內外機構的觀望情緒。
“不必太關注具體條文的通過與否。批復的條文還需要推進,沒批復的也不是就不能爭取。”李強說,“每一條都有豐富的內涵,足夠我們去探索。”
他透露,目前進展較順利的是“在CEPA框架下適當降低香港金融企業在前海的準入條件”,可能在下半年“CEPA補充協議十”簽訂時落地。
引資風控難題待解
前海、橫琴以及新近設立的上海自貿區,被市場賦予了金改探索的厚望。但金融業的風險特性,注定了金改必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一名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近期資本流動的不確定性增強,外管局密切關注金融風險,對待金改的態度亦更為謹慎。
譬如,前海金改8條中有3條涉及“引資”:允許前海探索人民幣回流渠道;支持香港銀行機構對前海的企業和項目發放人民幣貸款;支持在前海注冊、符合條件的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上海自貿區亦提出建立自有外匯管理體制,在區域內進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先行先試。
“高層最擔心境外資金進來后,以試驗區為通道流入內地,或挪作他用,沖擊內地金融市場。所以前海、橫琴等地的引資項目都是逐單審批、嚴格監控。”前述人士說。
他表示,國內多個“金改試驗區”的政策相似,所遇問題亦相同。“小區域實施利率市場化等于雙軌制,央行不支持。資本項目可兌換、中資銀行離岸業務準入、中外合資和有限銀行牌照等等只能是個案操作,不是普惠政策。”
經濟學家林毅夫亦撰文表示,資本項目可兌換分外商直投、銀行借外債、向外資開放資本市場三個層次——前者有利經濟發展,容易管控,現已開放;銀行借短期外債投入長期項目,是亞洲金融危機的誘因之一,弊大于利;開放資本市場雖有利人民幣“走出去”,但資本大進大出,非常危險。
在貿易順差相對平穩的背景下,今年5月外匯占款驟降,6月、7月更錄得數百億元的負值,顯現“資本外流”苗頭,監管層的謹慎不無道理。金改新區的競爭,核心或在各區決策層的風控能力。
李強則表示,前海金改仍在穩步推進,條文延遲批復更多是受制于技術問題,應該很快有進展。來自管理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前海完成跨境人民幣貸款審批72.5億元,獲批入區企業近13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