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為深圳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發布日期:2015/5/5 9:09:21 | 瀏覽次數:6780 來源:《深圳特區報》5月5日A01版■ 深圳特區報記者 卞德龍
法律,治國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
5年前,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加強法治城市建設,充分利用特區立法權,加快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體現中國特色的特區法規體系,把立法優勢轉化為法治優勢和發展優勢。2013年底,市委五屆十八次全會鮮明地提出“三化一平臺”改革主攻方向,并把法治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加快建設一流法治城市步伐。
釋放法治新紅利,增創發展新優勢,對于同時擁有特區立法權和較大市立法權的深圳而言,用好“兩權”、善立良法成為重要課題。一段時期以來,深圳率先探索,從“有法可依”到“良法可依”,特區立法進入“精細化”時代。一系列特區法規的相繼出臺,為深圳的改革發展保駕護航,立法與改革真正實現了“同頻共振”。
經過不斷完善,“人大主導,多方參與”的特區立法新機制已然成型,開門立法成為特區立法“新常態”,立法的各項環節都基本實現“有章可循”,立法工作有了“深圳標準”。
有法學專家指出,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提高立法質量,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之時,深圳經濟特區已經先行先試,積累了寶貴經驗,擔當起法治“試驗田”。
立法與改革“同頻共振”
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這艘“大船”,需要法治的強力引領護航。
凡屬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特區立法權和較大市立法權成為新時期深圳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政策優勢之一。
去年6月,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國務院批復,這是黨的十八大后國務院批準建設的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很快,市人大常委會宣布啟動制定《深圳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將示范區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成為立法與改革“同頻共振”的有力例證。
由“摸著石頭過河”到“沿著法治過河”,以法治引領改革“趟過深水區”,市人大常委會有關人士這樣形容立法與改革的關系。實際上,近年來,將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結合,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是貫穿我市立法工作的一條清晰脈絡,立法全面呼應了深化改革的步伐。
從2010年起,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被納入深圳重點改革計劃,隨后不久,市人大常委會啟動全國第一部商事登記地方法規的立法工作,為這項改革“開路”和“撐腰”。2013年3月,《深圳經濟特區商事登記若干規定》開始實施,自那以來,我市注冊登記的企業呈“井噴”式增長,有了法治護航,改革一帆風順。
被稱為前海“基本法”的《深圳經濟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條例》的實施,使得前海這片“特區中的特區”的改革創新有了法律保障;《關于加強碳排放管理的決定》的出臺,引領并保障了“中國式”碳交易在深圳試點;市人大常委會《關于適時調整本市法規設定的行政審批事項的決定》,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法律界人士評價,從“摸著石頭過河”到“于法有據”,這反映了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之時,深圳更加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深圳將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結合的一次次探索,保障了改革在法治的軌道中進行,助推了深圳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注民生成特區立法新底色
為好人立法、為閱讀立法、為醫療立法……近年來,用法治提高民生質量,成為我市立法工作的一大主導思想。立百姓需要的法,立造福社會的法,一部部“接地氣”、承載民生訴求、回應民生關切的法規相繼出臺。
《深圳經濟特區無償獻血條例》加大對獻血行為的鼓勵,市民參與無償獻血哪怕只有一次,即可享受終身無限量優先使用臨床用血;僅千余字的《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明確,助人不用自證清白,舉證責任由被救助人擔負,該法規保護了義舉,創國內先河……上述法規的出臺說明,特區立法更重民生。
深圳自1992年獲得特區立法權,如果說初期的立法主要集中于經濟領域,那么,市五次黨代會以來,立法工作已悄然轉型,將社會建設、民生領域的立法擺在更突出的位置,已成為深圳立法者的共識。
為了進一步規范交通秩序,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罰條例修正案》,這已是這部條例近年來的第三次修訂。正是交通法規的不斷完善,使得我市在機動車高速增長的同時,違法行為和交通事故卻均大幅下降。
去年3月1日起,新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控制吸煙條例》開始實施,成為目前國內城市控煙立法禁煙場所最全面的規定,使市民免受二手煙危害。
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全民健身條例》明確規定,非寄宿制公立中小學校體育場館應向市民開放。
僅就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在市人大常委會全年制定的10多部法律法規當中,民生領域的立法占絕大多數,以人為本、立法為民已成為我市立法工作一個最鮮明的時代品格。
開門納諫提高立法質量
立良法,方能行“善治”。
立法為改革保駕護航,前提是保證立法質量。深圳的立法者深知,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須開門納諫。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逐步完善立法程序,將立法之“門”開得更大,助推立法走向“精細化”。
如今,開門立法已經成為深圳立法工作的“新常態”。即將于6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居住證條例》在立法階段曾展開多輪的公開征求意見,網民點擊量達到30萬,收集建議5000多條。不少意見在頒布的條例中有所體現,讓市民“提了不白提”。
不僅“打開門”,而且“請對客”。開門立法不僅是簡單地將“門”打開,更重要的是廣泛聽取民意,充分吸收民智。我市采取多種渠道,豐富開門立法的形式。
民意調查。去年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在制定過程中經歷3輪民意調查,回收近30萬份調查問卷。有法律界人士評價,如此廣泛地進行民意調查,在地方立法中是少有的。
立法聽證會。聽證制度為越來越多市民所熟悉。2013年底,《深圳經濟特區控制吸煙條例》立法聽證會上,各方爭辯激烈。僅就這個條例,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了六場聽證會,并根據聽證代表的意見,對征求意見稿中對違法吸煙罰款額度進行修正。
立法聯系點。去年11月,我市首個社區立法聯系點在龍崗愉園社區掛牌,隨后,142個人大代表社區聯絡站將陸續掛牌。不僅“把門打開”,而且主動“走出去”、“走下去”,社區立法聯系點讓立法真能夠掌握基層一手資料,使立法決策更好地回應市民期待。
更多的創新形式仍在探索之中。據了解,市人大常委會正在探索在微信公眾號中開設立法欄目,一方面向全體人大代表廣泛征求意見,另一方面在法規制定過程中,通過微信渠道在更大范圍內吸納社會各界意見。
建立“人大主導,多方參與”特區立法新機制
立法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多個環節,甚至牽扯到不同利益群體,可能形成阻力,只有形成完善的立法機制,方能保證立法質量。
去年7月,市委《關于進一步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主導作用的意見》出臺,作為全國第一部關于人大主導立法的專門文件,《意見》要求探索立法機制創新,建立“人大主導,多方參與”的特區立法新機制。法律界人士認為,《意見》是尊重立法規律、探索實踐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和立法工作發展的必然方向,必將在全國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完善立法機制的腳步從未停止。去年底,市人大常委會再出4項新規,推進立法精細化、可操作,轉變立法產品供給模式。市人大常委會有關人士指出,至此,我市立法工作的各項環節都基本實現“有章可循”,立法有了“深圳標準”。
要立什么法?一年一度編制立法計劃時征求市民意見是我市慣例,今后,市民還可隨時提出意見。立法規劃、立法計劃、法規草案及其說明、審議結果報告等立法信息,都將在市人大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
法規如何起草?市民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不僅可以參與立法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還可旁聽市人大常委會議等,這些新的民主立法形式已被制度化。
實施效果如何?近日,市人大常委會將我市30多個單位100多項法規實施情況報告在網上“曬”出來,引發強烈關注。如同人的身體需要定時體檢一樣,法律也需要“體檢”,2013年,市人大開展了對現行有效法規的“回頭看”梳理審查工作,而這次“曬”的正是每部法規的“體檢報告”,市人大各工作委員會就報告給出審查意見:《深圳經濟特區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中應當增加對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定,《深圳經濟特區出租小汽車管理條例》中應當增加專車管理的規定,《深圳市養犬管理條例》執法力度有待加強……意見切中要害,力求不讓法規“帶病工作”,法規執行“不打折扣”。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鳴起這樣評價深圳“人大主導,多方參與”的立法新機制——改變政府部門提什么、人大就審什么的模式,由被動“等米下鍋”轉為主動“點菜上桌”,成效良好,為全國提供了經驗。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05/05/content_3214352.htm